私募新机遇 银行20万亿委外蛋糕向权益类私募敞开

来源:一起学私募(ID:yiqixuesimu)综合整编出品

编辑:学私募君(微信:Tigerxuesim) 转载请注明出处

参考资料:中国基金报&网络


2015年开始的银行资金“委外”热潮持续至今,市场发展迅速,据统计,银行资金作为委托方的委外规模已达20万亿。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,委外资金开始向权益类私募敞开“怀抱”,业绩表现较好的股票私募基金旗下都有委外产品。


1


实际上,委外资金寻求优秀私募合作的心情较为急切,但出于风险考虑提出安全垫或跟投的要求,而私募表示不愿接受此类条件的委外资金。


委外向权益类私募敞开怀抱


近期,业内人士了解到,不少业绩表现突出的权益类私募陆续拿到委外资金。“目前在委外方面有小额试水,5000万左右,做好了银行再追加资金,不行就赎回。委外资金是我们今年的重点,还有一些业务在沟通中。”北京一家私募机构市场人士说。


2


上海一家量化私募人士也表示,公司已接到两笔委外资金。“一笔2亿左右的是做阿尔法策略,另一笔是来自MOM的2.5亿纯多头产品,委外找到我们是看重团队稳定,阿尔法收益较好,而且非常重视风控。”


委外资金向来对合作方要求严格,对于私募更是严上加严。前述北京私募人士表示,私募进入委外的名单很难,之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尽调流程,书面、现场答辩一样不能少。委外对收益的要求不高,但对回撤控制得很严,而且投资范围比较保守,每一项都要经过严格审核。


据了解,对于私募,委外资金提出了额外的条件,要求私募跟投,比例从5%到20%不等。这让想接委外资金的私募感到十分困扰。北京某老牌私募机构市场总监透露,有些委外要求安全垫,而股东不愿意掏钱,因而就没有接委外的资金。前述量化私募市场人士也透露,没有接受要求管理人跟投的银行资金。


不少私募人士表示,实际上,委外资金寻求优秀私募合作的心情相当急切,但出于风险考虑提出要安全垫,而私募对于有安全垫条件的都不接。对比之下,委外更青睐量化产品。


银行委外如何判别私募合作机构


此番,银行委外向私募放开,这与私募的蓬勃发展是离不开的。回顾下私募近几年行业的发展,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的事件。


2012年6月6日,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成立;


2013年6月1日,《基金法》实施,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正式纳入监管范围;


2014年1月17日,中基协正式发布《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(试行)》,私募基金通过在基金业协会办理备案登记,可以发行契约型基金募集产品,相当于私募基金获得了针对限定客户的融资权;


在之后的两年内,中基协频繁发布多项针对私募基金的细化监管规定,旨在加强监管,树立行业形象,为私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;


2016年7月,鹏扬投资获批拿到私募行业第一张公募牌照,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获得了监管层的鼓励和认可。

 

另外,在投资策略上,私募具有绝对优势。金融市场上新的合约和品种陆续推出,比如股指期货、国债期货、期权和场外衍生品等,大大地丰富了私募的交易策略,沪港通、深港通、定向增发、网下新股配售等交易机会,私募基金均在第一时间受益。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,私募基金策略更加丰富,操作更加灵活。


3


对私募基金的考察一般分两个维度:一个是公司评价,一个是产品评价。

 

在公司评价方面,银行通常用白名单制度做为评价标准,参照很多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标准,门槛很高,对公司注册资本、管理规模、成立年限、投研团队背景等方面有着硬性指标,赋权重打分计算,分数超过60分即可列入白名单。


但是,从流程上,大多数银行忽略了对私募公司的实地尽职调查,对私募的信息收集仅从材料判断,难免有失偏颇;从有效性上,规模是收益的敌人,任何一个好策略都有容量的限制,基金经理也有个人管理能力上限。一味地追求大牌名气,管理规模,实际上投资收益并不会如想象中理想。在委外投资上更应该与银行私行代销体系区分开来,因为预期收益和风险完全不同。

 

在产品评价方面,据了解,国内现有的各种商业银行具备私募基金产品评价能力的很少,这也是很多银行面临筛选私募时候的重大难题,银行自身团队对私募基金行业缺乏认知,对私募基金策略研究不够,再加之私募行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,量化投资方向的私募基金不断增多,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银行对私募基金不同策略的评价存在局限性。


私募曲线“突围”委外


委外“蛋糕”巨大,但私募想要拿下委外资金一点都不容易。一些私募于是想另辟蹊径突围,如以量化+打新策略吸引委外资金,或者尝试专攻城商行等。


4


委外资金与权益类私募合作,量化私募更受青睐。比如,量化私募盛世资产近半的管理规模来自委外资金。“银行委外将几十亿资金交给券商、期货等管理,券商、期货等再将这部分资金做成FOF或MOM,交给几十家不同风格的私募公司来管理,量化这块相关的投资就经常找到我们。”盛世资产合伙人刘晓俊如是说,银行对收益要求不高,在保证回撤控制在3~5%的前提下,跑赢银行存款利息,做到每年8%-15%的稳定收益率即基本满足要求。


据了解,为了获得更多的委外资金,一些私募开始积极建设量化团队,同时开通线下打新资格,以量化+打新策略赢得委外青睐。北京某量化私募介绍,近期接到一笔FOF渠道的委外资金。“我们是阿尔法策略,净值波动小,而且有线下打新资格,银行觉得这样比较安全,还可能获得超额收益。”


除了在策略上进行拓展,还有私募尝试转向城商行寻找机会。北京一位私募人士表示,拿到大型银行的资金比较难,他们打算尝试向城商行、农商行寻求突破。但这也靠人脉关系,需要花时间去拓展,难度也不小。


去年,委外资金大规模进入公募,其后监管部门采取引导性措施规范委外对公募的投资,委外资金体量收缩。有人因此推测,资金或转向私募基金。对此,一位大型券商资管部高管介绍,私募一直都在接受银行的委外资金,只是去年委外对公募投资过于亮眼,因此忽视了其对私募的流入。


如今公募退潮,让大家重新关注到委外对私募的投资。该券商高管强调,银行的委外资金可以看做是银行将其业绩压力向外传递的过程。银行自身能力有限,在面对业绩压力时,选择通过托管方式把这种压力往外传递,压力还在,只是转到了托管机构身上。


深圳一券商人士也表示,“术业有专攻”,银行的资产也需要专业机构来管理。虽然未来委外资金是否会更多地流向私募,目前未见明显趋势,但可以预见的是,委外资金带来的新的资管生态模式,将会促进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和竞争,金融生态圈也会更加丰富。